欢迎访问长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长大主页 加入收藏
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
当前位置: 首页 >> 就业工作 >> 正文
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因素
2016-05-11 17:07   审核人:   (点击: )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加之当前,我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出现了所谓毕业即失业的说法。因此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社会环境、个人心理、性格、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职业选择也不尽相同。e

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经济因素,政府因素,教育因素,价值观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 

经济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其劳动就业状况。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企业相对集中,优秀企业也比较多,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机会就比较多,因而就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反之,在经济落后地区,个人职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这也导致了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热门。比如当前的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都是很多毕业生的首选。经济利益在当今大学生职业选择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发展中的商品经济必然导致金钱意识的抬升,这是一个好事,又不仅是一个好事,这中间存在着极大的转换性和可能性。说它是好事,是因为职业必须具有物质激励才能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否则将无法获得选择者的青睐。说它不仅是一个好事,是因为金钱意识如果一味膨胀,必然损害许多职业的本色,职业将不再是"职业",而蜕化成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有人曾说,在当代中国社会,金钱扮演着上帝的角色。此言放在一部分人身上可以,倘若及之于全体则不免过激。但是,金钱意识的迅速扩散和增强却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事实。尚未迈入职业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经济因素不可能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只能在其能力范围内追求经济收入,获得经济收入。但是,如果大学生付出的劳动不能以合理的经济报酬加以实现,那么这就会促使其重新选择职业,并且将经济利益放到其考虑因素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学生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不是精神至上的怪物,经济杠杆在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因素。政治制度和氛围与经济是相互影响的,政治不仅影响到一国的经济体制,而且影响着企业的组织体制,从而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政治制度和氛围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追求,从而对职业生涯产生影响。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方针而制定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行动准则,体现了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已经从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转变为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制度。虽然是自主择业,但就业政策仍然具有导向、调控、约束的功能。 

教育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教育条件和水平、社会文化设施等。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从而为职业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其中,家庭教育、大学教育等几个方面都对大学生的择业有深远的影响家庭作为一个人最初生活和成长的最亲密的小环境,对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不同的家长具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性格、爱好、兴趣等的培养和熏陶,直接影响其职业能力的发展。家庭对大学生的期望大小不同、高低不同。期望值高的,大学生选择的职业方向相对而言就是社会上的热门,社会地位和收入等都较高;期望值较低的,则容易选择那些与大学生自己爱好、能力等相匹配的职业方向。任何家庭都有正常的需要,这些需要对大学生选择职业方向也会有影响,但一些家庭还有特殊的需要,这些特殊的需要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大。家庭对大学生选择较好职业的支持态度是无庸置疑的,但支持的力度有很大差别,这主要是由于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社会关系等不同造成的。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方向时,就会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打折扣,而转向较容易进入的职业和较顺利获得的职位,反之则会寻求更高更好的职业方向。大学教育是按照专业门类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过程。大学生所受的专业教育直接影响制约着其职业适应的范围。如果大学生所学的专业面窄,职业适应范围就小,反之职业适应范围就相对宽。我国高校努力通过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培养复合型人才,比如现在高校的学分制、辅修制度、双学位制度等,都有效扩大了学生的专业面,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教育因素对大学生的择业影响很大。 

价值观因素。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都是为社会主体价值取向所左右的。一个人的思想发展、成熟的过程,其实就是认可、接受社会主体价值观念的过程。社会价值观念正是通过影响个人价值观而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大学生如果缺乏应有的职业理想和历史责任感,不仅影响了自己的成功择业,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大学生在择业时应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即达到“利与义”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价值。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具体化和方向化,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各类事物的一般性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出比较明确而单一的趋向和情感,便成为了价值取向。随着价值观的基本定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基本定型。具体到职业认识领域,大学生对某种价值的追求与排斥,对某类事物的偏好与厌恶,对某种情感的向往与躲避便成为价值取向中与职业最密切的部分。一个大学生可以为了维持生计而工作,为了避免生活空虚而工作,或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工作。在大学生看来,一种工作可能具有多种意义,这些意义直接作用于职业定向与选择。 

个人因素。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了解自己,认识不到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气质、性格,不清楚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更没有树立“量才求职”的就业观,只知道一味地追求“我想干什么”,而不明白“我能干什么”。兴趣在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自主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能力相符的职业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比不符合要求的劳动者要高40%。另据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就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而对工作缺乏兴趣的人,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也容易筋疲力尽。大学生之所以在职业中取得了突出成就,或者拥有专业优势而无工作业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业兴趣问题。兴趣产生的内在驱力形成不断进取的工作精神,在不自觉中会推动他们排除种种困难。兴趣爱好也会发生变化,但一旦确定,就会为职业选择提供有向驱力,为职业成功奠定前提。。所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要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家庭因素。家庭在人生大事上会留下深刻痕迹,其中,大学生职业选择就融合了家长意志。职业选择的前奏是专业选择,许多家长对子女的专业选择并不是耳提面命式的命令,父母影响更多地通过家庭环境的熏陶,逐渐融入了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出身农民家庭的大学生,对父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作生活有着强烈感受,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和谆谆教诲中,作为子女的大学生就会拒绝选择父母从事的职业。艺术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在长期的家庭成员接触中,很可能继承父母的职业价值观,从而走上了父母的职业道路。但是,当子女与家长在职业目标上发生冲突,或者子女极力摆脱家长的意志的时候,两者的矛盾就会产生。父母们有一个天然的倾向,即把对子女的爱同对子女的控制乃至干涉简单地等同起来。有些大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某种职业,有些大学生则被引入了父母正在从事或者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 

其它因素。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还有诸如社会热门、老师的参谋作用、传统的性别观念等等。社会的热门话题或者行业,有着对大学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大城市热、外资企业热、考公务员热、考研热等一系列现象,都和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容易形成从众、攀比等的心理倾向和盲目行动有关;老师是学生学业发展的指导者,专业老师对本专业的认同态度和对职业声望的个人意见,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对职业的选择;男女性别的差异导致劳动能力和工作时间的差别,则是客观事实,传统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也影响到大学生择业,还有某些用人单位从本部门的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意0%~30%接收女毕业生,这都造成了女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职业选择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一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乃至干扰。但是,应确立起主体意识,对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作出科学的判断,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学会独立自主,不要人云亦云。 

 

关闭窗口